就這樣了。

這樣的一個日子,再忙都得來記上它一筆,當年貝比魯斯願意以減壽一年來換取開幕日一轟的洋基球場,今天比賽完就要熄燈關門了,雖然在75年翻修之後,它已經損失了正版原味,而我菜鳥一個也沒陪它走過多少路,不曉得要和人家窮感傷什麼,但是對一個對棒球歷史有點興趣的球迷來說,其實也不知道有什麼比這事兒更大條的了,打定主意要排開一切雜務,早早坐在電視機前面,來迎接The very big Sunday。

雖然沒能像那五六萬人一樣站在裡面浸淫驪歌氣氛,能透過電視目擊整個過程也已經算是幸運,不知道是不是我精神恍惚,眼裡看到的很多畫面都隱約在彩色與黑白之間交錯切換,我不曉得有沒有人還在乎比賽細節,在現場的努力猛按快門,吸食球場空氣,珍惜每分每秒,緬懷先賢先烈,回憶美好經歷,烙印住眼睛看到的一景一物才是重點。
而爛在沙發上,轉播中誰打誰接似乎也已經成為其次。回顧Ruth, DiMaggio, Mentle, Steinbrenner各個年代的片段,1927,41,61,98的洋基,看著最後一次Roll call,最後一次開牛棚,老人疲乏的淚腺已不再敏感,但一個晚上要再一次消化這地方85年來多如繁星的故事,其實情緒負擔有點重,只能夠沉默。就歷史的角度,我庸俗的希望洋基用贏球劃句點,為以後說故事的人留一個完美的腳本。

洋基一路來的成就榮耀了這個建築物,在最終,這老邁的球場算是給球隊一個回報,給了洋基一個華麗的台階,在季後賽資格岌岌可危,面臨淘汰的前一刻,整場自始至終呈現出剛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慶典氣氛,球員們都受到操超級英雄式的歡呼致敬和擁戴。

在對街新球場裡爽度肯定大幅增加,雖然便利度娛樂度舒適度都會更好,但千篇一律的設計,並且加東加西之後,那種純棒球的氣氛是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有人說新球場是「The house that George built」(老闆George Steinbrenner), 但其實George正是Babe Ruth 的given first name--George Herman Ruth,所以看看這樣會不會有點移情作用吧。

而我對新球場的期待,就是希望裡面能繼續保有一個墳場,因為對我來說,那是一個要保存歷史,傳承榮耀,連結世代最有效果的元素。

感覺到MO很仔細的,安靜的,在感受,在記憶這夜裡所發生的一切。邊看著電視邊隨意抒發,大部分的時間,我就像是Reggie Jackson所說的 「I looked at the ballpark, I looked at the field。 I appreciated it。 I respected it。」我不捨的看著夜裡發著光的它, 一遍又一遍。

用少活一年來換一個人人永世傳頌的紀錄,我想魯斯那一轟是值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paul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