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稿於2006年9月29日,刊登於PASSION十一月號】

上期為讀者們介紹過日本職棒資料書籍的發展史,這回要談的是這類書籍的現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日式與美式資料書的不同

介紹日職的資料書之前,必須簡單地說明日本和美國資料分析書籍的不同,幫助大家先建構對於此類書籍的概念。



不少台灣球迷長期被媒體誤導,以為MLB是靠天份和野性在打球,日職相較起來更重視數據分析,其實不然。自美國的數據分析大師Bill James登場,數十年來棒球的資料分析領域,一直是美國遙遙領先,日職的起步相較之下晚很多,目前仍處在追趕的狀態。

但是,比較美日兩方對於資料的處理和呈現方式,不難發現有相當大的差異。美國的資料分析較偏重的是數字的重整和運算,希望能更貼近地顯示出一位球員的真正能力,因此才會有WHIP(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每局保送和被安打數)、OPS(On Base Percentage Plus Slugging Percentage,上壘率加長打率),乃至於更複雜的VORP(Value Over Replacement Level,指球員的重要性或不可取代性)等項目出現。另一方面,美國的棒球統計學家們又更進一步地會利用分析的方法,想證明大家對棒球比賽既有的觀念正確與否,或是找出各種雜七雜八疑問的解答。

至於日本的資料書籍,則偏向是一種為了增加欣賞比賽的樂趣而出現的工具。由於目標是幫助看球時更融入,因此提供的資料都是以場上的狀況分類為主,例如打者對左右投手的成績。此外,對於投手的球路等,也多所著墨,方便球迷朝看門道的目標努力。也可以說,美國的分析是研究用,日本則是欣賞用。


2006年日本職棒的資料書

接下來就進入主題,介紹今年在市場上出現的資料書。扣除BBM的棒球雜誌附錄,分別有三本:ASPECT出版、小關順二監修、MPB BIS本部提供資料的「PRO野球SCOUTING REPORT 2006」;白夜書房出版,DATA STADIUM製作的「PRO野球DATA STADIUM 2006」;以及由日刊體育出版社全力出擊而誕生的「PRO野球選手DATA圖鑑」。

三本書的內容都包含了打者對左右投手的打擊率、投手對左右打者的被打率、擅長或不擅長的對象等日職資料書的「基本配備」。然而在刊載的人數和其他項目的資料上,又各有特色。

SCOUTING REPORT 2006可以視為上回提過的「江川卓SCOUTING REPORT」系列之延續,同樣有投打的好壞球數成績、球場別成績、以及打者的壘上狀況別成績、安打方向圖,另外又多了投手和正捕手搭配時的盜壘阻殺率。這五項資料是其他書籍較欠缺的。不過,投手的變化球種和打者的守備跑壘能力是用文字敘述,而且每隊只寫6人,是較讓人不滿的部分。每隊刊載的選手是38名再加上新人,其他球員則是連基本資料都沒有,所以這本書絕對不能兼作選手名鑑使用。

相較於前者是用官方紀錄,DATA STADIUM 2006則是利用自己的資料庫,每隊收錄40人也是三本書中最多的。本書雖然某些部分和前者相比較弱,但資料的挑選都不錯。野手有最多安打或出局比例的狀況,和不同球路變化(直球、橫向、縱向)的打擊成績這兩項,算是既有創意又實用的資料。投手面對左右打者的配球比例,與各局的投球狀況,也都是相當具參考價值的資料。至於最值得一讀的,是書中穿插出現的分析專欄。雖然八卦辛辣的程度和先前版本完全不能比(前一年的已經該列入「輔導級」了),但是其中提到的數據分析,對於了解球員能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日刊體育的DATA圖鑑,在各方面都不如前兩本,收錄的人數更是少,每隊只有26人。刊載的資料中,只有打者的安打長打比例與投手的球速分佈算是比較特別,將交流戰的成績分開計算,則是前兩本沒有的。由於本書和日刊的選手名鑑一樣大,與其看成是獨立的資料書,不如說是選手名鑑的補充本。


未來的日職資料書走向

在球季開始後不久前往日本的書店,都會看到資料書被擺在與選手名鑑同樣顯眼的位置,可以想見這類書籍的市場不容小看。今年出版的三本資料書,明年應該至少會有兩本繼續出現,甚至又會出現新的團隊想爭食這塊大餅。同時,隨著資料書的增加與充實,日本的球迷也逐漸地成長,並邁入新的資料分析領域。

DATA STADIUM的工作人員,近年來也常在網路專欄、週刊棒球的不定期投稿、以及各種出版書籍當中,使用更深入或不同觀點的數據,讓球迷朋友體會到資料分析的樂趣。更敏感一點的讀者們還可以發現,他們正神不知鬼不覺地在把MLB的數據處理方式帶入日本。

相信不久的將來,棒球統計學也會在日本生根並壯大。也許到那時,日本人甚至能夠研發連MLB都沒能提出的理論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ng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