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先發投手有些具有奇快的球速,卻不猛飆速球,這對於喜歡看噴火秀的球迷來說是挺失望的表現,但對於投手而言,這是讓他可以較長時間宰制比賽的辦法,這種要球速控制住,改以較具控制性的稍慢速球及變化球混合的配球的投球行動,俗稱為「配速」,這對於先發投手而言,算是一門學問,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投手的基本功之一,如果一位投手想要成為一位「本格派」的投手,最起碼要具備「配速」自如的能力。
  如果想看投手噴火秀,筆者建議球迷們有些耐心,等到球賽的中後半段,中繼後援上場後再享受噴火秀還比較過癮,因為「噴火」本來就不是先發投手該做的工作,因為在棒球投手的組成及球技特性的原則中,先發投手的工作是比賽的盡可能前段及中段的局數裡壓制住對手球隊的打擊及得分,奠定球隊勝利的基礎,除非這位投手的體力充沛,續航力「不是人」,才能持續以超過 145 km/h 以上,甚至超越 150 km/h 抑或是怪物級,也就是頻頻以 155 km/h 的可怕球速至少投六局,但多數的投手,投球均速是座落在在138~143 km/h 之間 ,其中這種條件的又多半是先發型投手,因此他們若要頻頻投出145 km/h 以上的速球,對他們的體能是相當耗損的,因而平均化地分攤投球力道會變得十分重要,因為這將是他們能不能撐完較多局數的重要決定。
  一般類型的「配速」十分簡單,若一位投手的極速大約 150 km/h ,那麼在登板投球時,將球速盡可能控制在 138~143 km/h 之間,並使用大量的變化球來混淆打者,使其達到「省力」的目的,不過這裡的「省力」指的是用較小力氣投球,因為省力的另一種涵意是指可以投手有可能全力投球,但他們讓打者打得到球,但多為滾地球或是威力不強且保證能接到的飛球,使得平均每位打者僅用一兩個球次使其出局,使用球精簡達到省力,但這裡的省力是投手用較小的力氣投球,必要時用最快球速使打者措手不及的投球模式。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最明顯的就是可以節省掉一部分的體力耗損,尤其是一位高壓式投法的使用者,高壓式的投球法是十分耗費體力的投球姿勢,如果再加上全力投球,他們的疲勞期將提早來到,也就是他的球威會下降很快,甚至球路會開始偏高,而四分之三投法的也不要太早偷笑,這是因為四分之三投法的投手在陷入疲憊狀態時,運氣好一點會因為手肘略為放低,球路會因為出手角度變平而陷入水平,但至少可在控球失靈前用內外角的遊走來修理打者,但比較可憐的就是有些投手就在不知不覺開始「無影手」(出手點飄移不定)的表演,而開始亂槍打鳥,弄得教練非把牛棚請出來,若先發投手五局左右就開始疲累,也就是撐不住較多局數,不但牛棚會受到不必要的消耗。且如此的現象也會建立教練對其的不信任。在日本,配速成為了先發投手主動會自修的功課,因為現今雖然投手分工文化在日本已漸漸形成,但傳統上仍是以完投為光榮的投手文化,因此投手有時還真的會投出完投一百三十球以上、甚至一百四十、一百五十,也有幾次接近一百八十球或以上的驚人球數,若一味地猛飆球速,會提早將體力耗弱,而日本職棒部分的監督有部分還有不行才換的觀念,因此他們就得想盡辦法省力讓自己不會那樣累。
  在日本,最有名的現役「配速達人」,左投應該還是工藤公康(應該不會有球迷反駁)或山本昌,右投或許就是上原浩治,上原的速球球速,其實也可有能力飆到將近150 km/h,但他是盡可能將球速控制在140 km/h 左右,在球數走深後再想辦法以容易揮空的變化球將打者三振或讓打者打出滾地球或是疲軟發球而出局,而山本昌則是另一種「配速」,他的速球極速自年輕就不甚高,因此他是利用本身就不快的球速,再配以更慢速的惡毒球路,使得打者被他牽者鼻子走,但這又要扯到一種我們可能不視為「配速」的配速。不被視為配速,甚至只是筆者的硬拗出來的「配速」,因為這是一種速差調配法,故筆者認為也可以是一種配速,是因為這種投球的球速本來就不快,其投球模式是採以配球的方法使打者節奏被打亂而無法有效擊球的模式,但我們一般以「配球」視之,但其實這也是一種配速,不過這種配速不是人人都辦得來的方法,因為有些受先天限制,若投手的變化球速如速球差距較小,這種模式只是在配球,但若這名投手的變化球和速球間具有稍大的速差,那也就有「配速」的效果。
  雖然配速可以讓投球得以投稍多的球數或能撐住較多的局數來使自己較能宰制比賽,也可以省下不少力氣,但投球一但開始進行投球動作,就已經開始對於自己的手臂進行程度不一的損耗,因此無論是猛飆速球,或是省力配速,只要球數一多就很容易受傷,於是在了解省力目的及功用的同時,也得注意自能的最大極限投球量,以保護自已寶貝的手臂,讓自己的投球生命得以細水長流。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張定恩 (張守仁)製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定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