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要

「魔球」乙書作者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又有新書面市,不僅引起各界廣泛討論,銷售成績不俗。這位暢銷作家的寫作風格與成功秘訣為何?「魔球」乙書對美國職棒的衝擊和影響又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精采度,絕對不亞於場上球員的美技表現。

  

新書「快閃小子」面市,再掀美國華爾街波瀾

 

「魔球」乙書的作者麥克劉易斯(Michael Lewis),本年3月又有新書面市:「快閃小子」(Flash Boys),描述美國華爾街金融大鱷如何運用龐大資源優勢,自建高速網路,爭取高頻交易中的百萬分之一秒的優勢,搶得股票市場先機,坑殺其他投資人。該書主角Bradley Katsuyama 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矢言挑戰此一不公的機制,為所有投資人建立一個理想、公平的交易環境。

 

「快閃小子」一出書即引起美國各界關注,劉易斯也在全美黃金時段的「60分鐘」等重要新聞節目接受訪談,抨擊現行高頻交易機制扭曲市場,妨礙公平交易。這些批評引起極大關注:全球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股市交易市場,竟有不當的人為操作,致使許多股價是投資人看的到,卻永遠買不到的價位。

 

劉易斯讀者眾多,影響力大,該書立即在全球掀起一波論戰,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雜誌,全球重要平面媒體均專文討論,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在美國就賣出20萬本,劉易斯正著手改編電影劇本,很快就有在戲院觀賞電影。

 

 

美國出版界的冶金師

 劉易斯大概是過去廿年,全美最具冶金能力的暢銷作家之一,他在2003年發表的暢銷書「魔球」(Moneyball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描述小市場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賓恩(Billy Beane)跳脫傳統球探的窠臼,運用統計新概念技術,在自由球員市場找出潛力被低估的球員,進而打造一支戰力可觀、連年進運季後賽的成功故事。

 

本書出版後,席捲全美,高踞暢銷書排行長達數月,總計賣出一百多萬本,後來被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下版權,該片挾人氣帥哥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魅力,在美國賣破億元美金票房。

 

這不是劉易斯第一次同時在出版界和電影界獲得商業成功。2009年為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電影:「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a Game),也是出自劉易斯之手,劇情述美國南方一個充滿愛心的白人家庭,領養一位出身貧窮卻具運動天賦的黑人大男生,鼓勵栽培他,進而成為美式足球職業球員的感人故事。該電影賺人熱淚,全球票房超過3億美金。

 

當代全球少有作家擁有如此印鈔能力,所以每回他有新書面市,大家莫不引頸企盼劉易斯帶來的精彩故事。

 

跨界寫作的說故事高手

 

劉易士勤於寫作,題材往往是美國最夯、最流行的產業,如職業運動、金融華爾街、科技矽谷等,尤其他書寫的主題雖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如以統計評估職棒好手、金融公司藉高頻交易賺取時間利差等,但劉易士彷佛擁有一枝魔法筆,總能在平凡的人事物裡,編織出一個又一個感人生動的故事。他能悠遊不同題材的豐能力,得從他的成長教育背景談起。

 

劉易斯長於保守的美國南方,父親是位知名律師,家境富裕,他自己則是美國名校普林斯頓藝術史學系的高材生,其後負笈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畢業後在索羅門公司從事債券交易,80年代搭著債券熱潮也賺了不少錢,但他在27歲時毅然辭掉工作,根據自己工作紀實,出版了「Liar’s Poker(老千騙局),就此改行當財經作者。因為所學甚廣,興趣廣泛,經常跨界書寫職業運動,自1989年改行出書以來,迄今已有十餘本著作,每本均有不俗的銷售成績。

 

樹大招風,作品真實性屢引起爭議

 

劉易斯出身中上層社會,但沒有貴族身段,擅長與販夫走足打成一片,這個敏銳的特質,造就他豐沛的寫作動能。他是公認的說故事高手,著作多以大衛對抗巨人為主軸,貼近一般庶民心情,且情節動人,但有時為偏重故事精采度,卻放入過多的虛構情節,引發正反兩種不同看法。

 

「快閃小子」們已無利可圖

 

舉例來說,高頻交易約在2006年出現,迄今已有8年的歷史,起初係金融公司利用不同股票交易市場收盤時間差,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與紐約證交所收盤價,賺取利差。據說,一開始投入高頻交易的公司有限,市場型態相當寡佔,每間公司一年粗估獲利可達1億美元以上。其後越來越多公司佈置高速光纖網路,當大家都有能力以高頻交易時,市場型態趨近完全競爭,利潤已大不如前。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頻交易是高速網路普及化與股市交易電腦化的必然發展,初期由資本雄厚、眼光精準的公司獨佔鰲頭,後進公司追趕不及,這是市場弱肉強食的生態,這種情節,每天都在商界上演。

 

「攻其不備」的主人翁或許從沒跨越黑白種族的鴻溝

 

「攻其不備」真的是富有白人家庭,跨越種族、階級鴻溝所展現的大愛嗎?關鍵就在電影裡的小角色:女主角的老公拓伊(Sean Tuohy)。現實生活中,他是位喊水會結凍的成功生意人,曾是密西西比大學籃球校隊的明星後衛,畢業後生財有道,擁有80餘家連鎖餐廳,目前擔任美國NBA曼斐斯灰熊隊的廣播評論員,和體育界互動密切,頗有淵源。

 

密西西比大學(Ole Miss)是美國知名的美式足球重鎮,率領紐約巨人隊拿下兩次超級盃的四分衛曼寧(Eli Manning)即出身該校。這些運動名校每年光靠體育賽事就可賺進大把鈔票,因此,競簽優秀的高中運動員已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攻其不備」的黑人大個兒主角歐爾(Michael Oher)讀高中時已是極為傑出的美式足球運動員,至少獲得4所知名大學的獎學金,他最後選擇就讀密西西比大學,成為他兩位的白人養父母的學弟。

 

歐爾就讀密西西比大學乙事曾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就在歐爾確定赴該大學的20天後,他高中球隊教練就被密西西比大學聘用,該事件還引起「全美大學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的調查,美國輿論有人抨擊拓伊領養歐爾、高中教練被密大聘用乙事,都是在影響歐爾的入學選擇,背後不出商業利益考量。

 

更宏觀地來看,「攻其不備」牽涉到美國種族問題,年青的歐爾遭遇到的問題,貧窮、毒品、犯罪、輟學、無家可歸等,全由一個善心的白人家庭所解決,但身為一個種族,他所遭遇的問題,不就是白人數百年來奴隸、壓迫黑人的結果與縮影嗎?

 

劉易斯形塑的小確幸,確能溫暖人心,但對美國當前最尖銳的階級與種族問題,卻採取美化處理,說穿了,歐爾的沈默、害羞、忠誠,,不過是白人主流社會對黑人奴隸的美好想像,現實生活中,長期的資源分配不均,權力結構失衡,美國非裔族群幾已淪為美國次等公民。無怪乎該片當年上映時,在美國社會又引發新一波的種族論戰。

 

  

美國職棒球界對魔球看法歧異

 

回到「魔球」,該片於2011年世界大賽期間上映,名人堂教頭拉魯薩(Tony La Russa),這位史無前例曾分別率領奧克蘭運動家與隊聖路易紅雀隊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鬼才,被記者詢及對「魔球」的看法時,即坦言自己不是「魔球」的粉絲。他說了一段發人省思的話語:球賽是球員的比賽,無法忽略人的因素。紅雀隊的成功是奠基在球探的精準評估,本世紀初奧克蘭運動家隊能連年殺進季後賽的因素,仍係倚賴老方法,即準確的球探報告,輔以優異的小聯盟培養體系,方有好表現。「魔球」乙書以偏概全,抹殺運動家隊球探的貢獻,立論並不公允。

 

 說好的世界大賽冠軍呢?

 

其實檢驗一支球隊的成敗很簡單,就是票房與戰績,show me the money or show me the ring。但運動家隊的實績如何?令人遺憾,賓恩自1997年接任運動家隊的總經理以來,尚未率領該隊進入世界大賽,連邊都沒沾到。別忘了,運動家隊在近代擁有輝煌戰績的球隊,上世紀末洋基王朝未成形前,運動家隊在拉魯薩領軍下,曾連續3(1988年至1990)殺進世界大賽,並拿下一座冠軍金戒。再往前看,在1970年代,它也曾奪下三次世界大賽冠軍,與鼎盛的辛辛那堤紅人隊的大紅機器(The Big Red Machine)殺地難分難解。

 

以此標準檢驗賓恩不算嚴苛。運動家隊自2000年至2003年連續4年殺進季賽,其實不是神蹟,有一部份要歸功遊戲規則的改變。美國職棒是三大職業運動中各隊實力最均衡的賽事,且上世紀90年代起主席塞利格(Bud Selig)推行多項改革,如營收分享(revenue sharing)與豪華稅(luxury Tax),促使大、小市場的球隊戰力已更為平衡,加上引進外卡制度,每年進入季後賽的球隊數目大為增加。

 

進一步將賓恩1997年接手總經理迄今,17屆世界大賽紀錄攤開檢視,發現有17支不同的球隊進入世界大賽,換句話說,有超過一半的球隊打入世界大賽(總共30),其中包括團隊薪資低於運動家隊的坦帕灣光芒隊、佛羅里達馬林魚隊、亞歷桑納響尾蛇隊、休士頓太空人隊與科羅拉多洛磯隊等。如果賓恩真如「魔球」描述是美國職棒的經營長才、體育界的先知,那其他經營團隊不就成了棒球之神?!

 

因此,筆者主張反面提問:本世紀初擁有齊托(Barry Zito)、哈德遜(Tim Hudson)、穆德勒(Mark Mulder)三位賽揚級巨投的先發投手,加上兩位曾獲年度MVP殊榮的德哈德(Miguel Tejada)、吉昂比(Jason Gimabi)的超強陣容,為什麼屢屢無法打進世界大賽?「魔球」乙書僅以賓恩一句季後賽難以捉摸、運氣的話語帶過,沒有深入探討。其實,缺乏實績的賓恩,或許只是當代被過度吹捧的總經理之一。

 

「魔球」的反向思考:美國職棒的成功秘訣

 

筆者認為,「魔球」讚揚賓恩的優點,往往是運動家隊無法更上層樓的原因。

 

首先是輕忽總教練與球探的重要性。環視近年被公認經營有成的球隊,如舊金山巨人隊、聖路易紅雀隊、波士頓紅襪隊等,都是有精明的經營團隊在運疇帷幄,精準的球探眼光,輔以成功的小聯盟培養體系,加上總教練神準的臨場調度,方能竟其全功。電影中賓恩屢扯總教練後腿的作風、對傳統球探嗤之以鼻的態度,將一個團隊搞地分崩離析,如何出到傑出有潛力的球員,吸引大家朝同一目標前進,打造超強隊伍?

 

其次,分工失序的管理手婉。「魔球」生動地描述在球隊陷入連敗低潮時,賓恩直接赴休息室教訓、激勵球員的場景。這在講究精細分工的美國職業棒球裡,極為罕見。因為率領球員場上作戰是教練團的責任,總經理主要關照經營層面的議題,如球員交易、小聯盟養成、球團經營等大方向,一般來說不會直接干涉總教練帶隊風格,甚少與球員互動,聊天見面屈指可數。但他卻屢次跳過總教練,直接干涉球員打球,萬一他和總教練看法歧異,球員要聽誰的呢? 

 

再來是賓恩的領導風格。「魔球」乙書上市後,賓恩成了美職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本世紀之初運動家隊連續打進季後賽賓恩一人功勞,那2007年至2011年長達5年沒有進入季後賽,又是誰之過?猶記運動家隊當年的總教練豪伊(Art Howe)多次公開表達他對魔球的不滿,他說自己並非堅拒採用統計技術的傳統頑固派,但在劉易斯的作品中卻被以偏概全,而且他擔任運動家隊總教練時,也未獲得賓恩充分尊重。賓恩功成全歸功自己,輸球卻推給他人,這種領導風格,真能吸引一流的人才帶槍投靠嗎?

 

想想上述拉魯薩對「魔球」的公開回應,其用意在肯定那些四處奔波的球探、小聯盟的教練以及許多無名英雄。聰明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拉魯薩和賓恩的領導風格,那一種比較受人敬重呢?

 

最後是魔球掀起的過度強調統計量化的假議題。統計學在個人電腦普及化後,獲得廣泛運用,這是常態,不僅侷限職業球界,舉凡市場分析、民意調查等,統計的重要性皆與時俱進。

 

想像你是位球團老闆,當你決定進行某項涉及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金的球員交易時,你當然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瞭解投資標的每個枝微末節,不僅限於球技,還包括他的抗壓性、性向(愛男生還是愛女生)、啫好等,以免血本無歸,就像我們買股票前,都要慎查公司營收,如果有內線消息更佳。

 

所以統計成為球團評估球員的一項技術是資訊進步必然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代後,個人電腦可以輕鬆計算上千萬筆資料時,統計與職業運動就是必然的交集,美、日職棒早早就接受統計的重要性。但劉易斯高超的敍事技巧,卻將統計量化描述地彷彿為上帝的禮物,由賓恩少數人獨具眼光的運用,將電腦統計與傳統球探,舖陳成兩條永不交集的平行線,不符事實。

 

筆者認為,賓恩一直未能走出自己當年身為年輕大物選手,進入職棒後卻淪為跑龍套球員的陰影。所以他成為球隊管理階層後,急切地想證明自己的能耐,並將鎂光燈聚焦己身。他的人生職涯與劉易斯的魔幻敍事結合,成就了「魔球」一書,創造了當代美國聯棒的夢幻迷思。

 

「魔球」乙書對美國職棒發展利大於弊

 

對劉易斯作品進行批判,不代表不屑他的作品,相反地,因為對職業運動的熱愛,筆者對其作品愛不釋手。劉易斯文字淺顯易懂,情節引人入勝,敍事流暢,文筆在運動文學中屬上乘之作,閒暇之餘可一氣翻讀,且書中每每穿插專業知識章節,有助增長常識。但筆者深知其寫作風格,所以多採取批判性閱讀,將其視為思考的起點,而非閱讀的終點。

 

當然,「魔球」最大的成就是在大眾文化層面掀起的熱潮,進一步刺激球迷觀賞球賽的意願,對美國職棒票房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該書同時也帶起新一波觀念革命,揭示以創新、非傳統的新觀念發堀潛力球員,經營球隊,讓財力困窘的球團得以與大市場球隊抗衡,進而改變球團間競爭態勢。該書影響之廣,使「魔球」不只是一本書名,而代表一種經營理念,好比google不只是一間網路公司的名稱,而是網路搜尋的代名詞。

 

職業運動向來文學創作的沃土,但球迷多專注球員場上眩目球技,文學只是配角地位,畢竟職業運動盈利是由球員創造,而不是搖筆桿的作家。所以歷來講述美國職棒的書籍不少,真要能舉出代表一個時代精神的的棒球文學,卻寥寥可數。劉易斯隻手改變上述生態,為美職創造龐大盈利,進而改變美國職棒與文學的主從關係,自此觀之,「魔球」對美國職棒的貢獻絕對是利大於弊。至於下一本可以捲起美職千堆雪的作品何時出現呢?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Mor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