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旅美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台灣這幾年不斷把最精銳的高中年輕選手送到大聯盟體系的小聯盟系統磨練,然而幾次國際賽中這些小將的成熟度卻不如同期日韓的選手們。

美國小聯盟組織存在的意義,只不過為了能將更多球員送往大聯盟而已,因此以投手來說,為了培養大聯盟頂級選手,Rookie-1A-2A-3A一連串的體系,有一種試圖讓投手的球速越來越快、打者越打越強的訓練概念。

d401671   

儘管小聯盟投手還是會練變化球,打者多少也會重視本壘板紀律或是三振數等等,但小聯盟的投手教練並不把變化球視為訓練重點;打擊教練也不會認為揮擊變化球出色的打者會比打速球很猛的打者更有價值,而是重點是等到你有能力升到3A或看來有機會上大聯盟,才會開始試圖強化投手投變化球水準;抑或是打者打變化球的水準。

 

大聯盟球探提到王建民,一定不會忘記介紹他的伸卡球,但王建民使用這個球路的時間其實很短,之所以被報導出來是因為2004年奧運前,他特地向3A教練請教的,亦即王建民在2A之前的教練也沒特別提升他的變化球能力,同時也表示:去年奧運前兩個星期才學的,暫時無意再學習其他球路,免得球路太多太複雜。

 

既然小聯盟的投手養成概念,有很大程度是偏廢變化球的,也代表著小聯盟的打者養成,就被迫變成偏重速球攻擊能力的養成,因此雖然速球攻擊能力確實一流,但變化球的打擊能力普遍低落,更欠缺面對投手配球所必須制訂的攻擊策略。

201305301251715_o   

這次台日職棒交流賽,張進德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戰開始,他在打擊時,日本投手只要投出速度在145公里以上的速球為主配球,就可以輕鬆搶到2好球,然後在2好球之後再投滑球或是指叉系的變化球在外角,張進德就直接揮空被3球三振了!這個場景在系列賽中頻頻上演。

 

日本第一戰先發小川泰弘在第一局會被狙擊,因為小川一開始認為,兩好球後配速球,在日本應該算是較為特別的配球,但他沒想到,那也是台灣旅美球員「唯一能夠攻略」的配球!所以小川二局起改變配球,開始交織較為大量的變化球種後,結果就是24局的99下!

 i2288625  

台灣多數旅美投手,去到美國後,變化球水準並無多大的進步,王建民學到伸卡球之外原本擅長的滑球及指叉也一度消失,郭泓志的主戰球路還是高中就會的滑球;羅嘉仁去美國後,火球更火,但能夠有效搭配的變化球也還在尋找當中,甚至王耀霖的變速球,在控制與變化銳利度上,也稍稍不如台體的郭俊麟。

 

畢竟MLB球團以培養大聯盟球員的心態,制訂小聯盟球隊的養成概念並沒有錯。然而,日本的年輕精銳在日本球界被當成寶,年紀輕輕就養成出全面的技術與觀念,但台灣的年輕精銳卻在小聯盟被養成為,不論打者與投手都是「全身罩門」的狀態,未來台灣在國際賽上的處境真的令人堪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